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文水子(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27 16:13:24


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文水子(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文水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汉族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子。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汉族民乐称为"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子";二是因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而得名。文水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主奏乐器是一种罕见的小钹(钹碗大、钹边小),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文水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汉族农耕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音乐,文水子的主要乐器是一种在打击乐器中罕见的特制小钹、钹面直径约20公分,钹碗直径约16公分,重约3公斤,类似缩小的大钹,具有激越刚脆的特点。在"岳村子"乐器中还有大鼓,大鼓是用来指挥一切的。通常使用的大鼓直径3尺左右。后来发展到1.5米。木制鼓框,两面张牛皮,具有威武、浑厚的特点。演奏分正击(发音为"咚")、轻击或击鼓边(发音为"龙")和敲击鼓帮(发音为"巴")三种。乐器还有大铙、大钹。大铙人称"铙儿",铙碗较小,不拴铙巾。它有温和、清亮的发音特点。大钹俗称"钹儿"钹面直径约3l公分,重量为2公斤左右。钹碗较大,拴环式绳制钹巾,具有雄壮、强大、扩散的音响特点。

文水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大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抹、挽)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和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角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

"擦击",民间老艺人称它为"挽抹"。

"挽抹"分前挽抹、后挽抹两种。演奏时其中一扇铙在手腕的推动下,依半月形向前擦击称前挽抹,反之为"后挽抹"。在擦击时要发出的声音。每四拍擦一次,表演时队员有时成骑马蹲裆式、左右擦击。有时为右前弓步,有时变为左弓步,腹前从下划至右侧,左臂经左上方绕至右侧。有时双腿成大八字,身体直立面向前方,双手握铙于胸前抛击。在演奏中将铙向上抛击2、3米,最高可达5、6米。落下来其"声"仍在点子上,不误节拍继续演奏。抛击分"单抛击"与"双抛击"两种。"单抛击"是在演奏中将一扇钗垂直向上"抛击"。"双抛击"即双钗同时脱手,这需要有过硬功夫和熟练的技巧方可掌握。还有一种是"闷击","闷击"也叫捂音,演奏时两钗相对,然后轻轻一合,使击钗后的余音即刻消失。

文水子(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